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美好生活观及其现代转变一个概念史的考察(2)

来源:幸福生活指南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5-02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二、传统社会语境下的美好生活观 如前所述,从词义上对“美好生活”与“幸福”进行辨析并不困难,但是,人们对词语、概念的理解的变化不是单纯的

二、传统社会语境下的美好生活观

如前所述,从词义上对“美好生活”与“幸福”进行辨析并不困难,但是,人们对词语、概念的理解的变化不是单纯的语言现象,“美好生活”与“幸福”的混同是人们美好生活观转变的反映。人为何追求美好生活,人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应当是怎样的,人又应当如何追求美好生活,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最终要指向人如何理解人本身。对于人而言,只有合乎人性的生活才是美好的,才能使人们达到幸福的主观感受。在人类漫长的思想史上,对这些问题从来没有形成统一的答案。概括而言,在传统社会的语境中,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见解有以下几个彼此相关的基本特点:

一是从人与动物相区别、超越生物本能的角度来理解人。近代之前,与人片面地臣服于自然,人类需要与外在必然性作艰苦斗争才能生存的境况相对应,人类总体上鄙视肉体和人的自然本性,试图摆脱肉体束缚,过一种超越动物的有价值与意义的生活。在西方,自苏格拉底始,哲学开始放弃通过自然来解释世界、理解人自身的道路,越来越趋向于用“精神”“善”和“理性”来超越肉体、感觉、欲望等自然性,从而使人区分于动物,甚至趋向于神性。柏拉图曾借苏格拉底之口表达了这样的观念:“未经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。”①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了两个关于人性的经典论断,即“人是理性的动物”和“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”。②此后,这几个命题为许多西方思想家反复论及。两千多年来,几乎所有思想家都把理性和社会性视为人之为人最根本的东西,将它们置于区别人与动物的重要地位,这种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阐释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,儒学同样强调人何以区别于动物。它并不否认人的物质欲望,而认为欲望是人的自然本性。孔子说:“富与贵,人之所欲也。”③但是,只有伦理道德才使人得以区别于动物。孟子说:“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;庶民去之,君子存之。舜明于庶物,察于人伦,由仁义行,非行仁义也。”④这就是说,除了自然欲望,人还是有道德和理性的动物,伦理道德是人所独有并贵于万物的原因。

二是强调德性与美好生活的内在一致性。美好生活是过一种合乎德性的生活,德性是美好生活的前提,甚至就是美好生活本身,这与传统社会关于人本身的主流观点相一致。在希腊语中,“德性”是指使一个事物状态好并能很好地实现自身本性的品质。对于人而言,德性就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、“好人”或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系列美好品质。人们拥有这些品质,就可以通过明智的选择和恰当的行为更好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条件,过上一种真正合乎人性的美好生活。在中国的传统经典文献中,“德性”意指人先天的善性,《礼记·中庸》里有“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”,这是说君子既要尊崇与生俱来的德性,又要不断学习和发展德性。在儒家的表述中,“尊德性”即存心养性是美好生活的必要和首要条件,德性的完善既可以带来个体的幸福,又有利于社会整体的美好。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从修炼个人的道德品格做起,“内圣”而“外王”,以道德来感化和教育人,使人心向善、知耻辱而无奸邪之心,就能实现和谐的社会生活。

三是提出普遍有效的关于美好生活的终极方案。在传统社会中,关于美好生活是什么、怎样才能达至美好生活有着诸种不同的论说,但是这些论说有着同样的思维模式,即一元论。以赛亚·伯林曾经深刻地指出,认为诸种善的价值能相互包容,有一种终极的统一性,是西方思想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信念。据此,人们认为一旦发现诸种善的根本同一性,就能为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找到终极的解决方案,达至一种任何美好事物都在整体中相互包容的完美生活状态。在西方,自古希腊哲学始,包括中世纪基督教哲学、文艺复兴运动、启蒙运动,直至19 世纪的进步主义,都深受上述思维模式的影响,执着地寻求一种关于人类社会问题的总体解决方案。这种一元论的思维方式同样鲜明地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。儒家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由家及国、血缘—伦理—政治三位一体的思路,一个人不仅要“修身”“齐家”,还要“治国”“平天下”,从而实现上下有序、万民和乐、处处充满雅颂之声的和谐社会。在儒家构建的内在和谐的道德哲学体系中,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了终极性的指引,个体成为“君子”“圣贤”的过程与构建美好生活的过程合而为一。

文章来源:《幸福生活指南》 网址: http://www.xfshznzz.cn/qikandaodu/2021/0502/1079.html



上一篇: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
下一篇:果农的甜猕生活

幸福生活指南投稿 | 幸福生活指南编辑部| 幸福生活指南版面费 | 幸福生活指南论文发表 | 幸福生活指南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幸福生活指南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